君主制的英文字根起源自古希臘語:μονάρχης(monárkhēs)。它由古希臘語:μόνος(monos,意為單一的、獨一的),以及古希臘語:ἄρχω(archon,意為統治),這兩個單字組成,字面意思是「單一的,絕對的統治者」。這個單字後來被譯為拉丁文「monarcha」,最後成為英文的「monarchy」。

從發展史上的譬如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時期,該國家多為和現代國家不同的君主專制。伴隨著眾多的征服和被征服,很多逐漸演變為現代國家,並由此形成當今各種政治體制的國家,例如實行君主立憲制的英國。根據君主權力有無受限,君主制可被大略分為君主專制和君主立憲制兩種。

古希臘的君主制是傳統的三種政體(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分類之一。傳統上的君主通常指經由世襲方式傳承的國家統治者。由權力的限制以及執政方式來看,君主制可分為「無限君主制」與「有限君主制」。無限君主制,意指君主的權力沒有法定限制,主權由君主行使,通常是指君主專制。有限君主制,則是以憲法及法律來限制君主的權力施行,君主通常只有象徵性的地位,君主立憲制為其代表。

君主制大約始於2000多年以前,當時中國、波斯、羅馬等國都擁有國王或皇帝。進入20世紀後,君主制國家開始大幅減少。在1900年至1920年間,俄羅斯、奧地利、德國、中國、土耳其等國均改行共和制,部分在一戰後新成立的國家如芬蘭與重新獨立的波蘭也選擇共和製作為國家體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東歐地區因被蘇聯和共產黨占領,當地君主制被強行廢除(如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在北非和中東地區的伊斯蘭國家也湧現出一批軍事強人(如納賽爾、卡扎菲),這些人透過他們在其國家軍隊內部的影響力最終通過政變等方式推翻君主制,而在二戰後通過去殖民化取得獨立的國家裡只有很少一部分國家選擇君主制,絕大部分新成立的國家選擇了共和制,但在二戰結束後,部分國家如西班牙和柬埔寨在經歷了數年或數十年的共和制後最終又選擇恢復君主制。最近廢除君主制的國家是位於南亞,於2008年罷免國王改行共和制的尼泊爾。君主制雖然還存在於歐洲、中東等地,但很多君主制國家如英國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代表著君主的權利是受到限制的,只有少數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依舊實行絕對君主制。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