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夷大將軍(Seii Taishōgun;Shōgun)在日本歷史上,原為大和朝廷為對抗蝦夷族所設立的臨時的高級軍官職位,本應於停戰時即功成身退。 “夷”其實是指曾在本州和北海道居住的蝦夷族(阿伊努族),而“將軍”一詞指軍階中的高級領導職。徵夷大將軍的衙門稱為幕府,故中文俗稱徵夷大將軍為“幕府將軍”,也常簡稱其為“將軍”。

12世紀末,幕府將軍轉為所有武士與軍人的首領、總代表。 1192年,源賴朝於消滅把持朝政的武家政權伊勢平氏及東北豪族奧州藤原氏之後出任徵夷大將軍,創立鎌倉幕府,一時間能夠統領各地諸侯與軍人,故一直保留著將軍之頭銜,以後的幕府將軍皆襲用“徵夷大將軍”之官位。由1192年開始,大部分幕府將軍或武家取代日本皇室與天皇,掌握日本實際政權,直到1868年明治維新為止,相關政治地位日後由太政大臣及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取而代之。

由於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實際政權,明朝朝廷也封一部分室町幕府將軍為“日本國王”(例如足利義滿)。而鎌倉幕府和江戶幕府將軍時不受封日本國王,江戶幕府將軍大多自號為“日本國大君”。在歐美,由於將軍的長期世襲統治,到後來歐洲人執訪日本,一直誤以為“將軍”就是日本的天皇。直到江戶幕府末年,美國派到日本的特使也還沒有弄清楚。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