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3年,詹姆斯一世繼承了伊麗莎白一世 (英格蘭)的王位,對清教徒大施壓力,要求他們臣服國王。結果,斯克魯比小鎮的清教徒分離派信徒(Separatists)在1608年逃亡到荷蘭,因為在那裡他們能享有宗教自由。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荷蘭對宗教寬容,令這群分離派信徒大感不安,於是他們決定離開歐洲,遷往北美洲開創新生活。這些分離派信徒,獲准到英國在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弗吉尼亞定居。

1620年7月,荷蘭萊頓的分離派信徒轉道英國,最後於9月搭乘“五月花號”前往北美。當時船上有大約100個成人及兒童,他們在風高浪急的北大西洋航行了兩個月才抵達鱈魚角,這裡距離弗吉尼亞的北部還有幾百公里。在登陸前,於11月11日他們在船上訂立了“五月花號公約”,公約載明他們願意在新大陸建立社區,服從其法律。

1620年12月21日,他們在附近的普利茅斯一安頓下來,就用木材建造禮拜堂,每星期天早上舉行聚會。由於旅途中的擁擠環境,導致船上傳染疾病流行,再加上壞血病與天寒地凍,至三月初移民死亡近一半。

1621年春來,他們開始建造房屋,並向印地安人學習種植農作物。有一個名叫薩摩賽特的的當地印第安人出現在那裡,他帶來了會說英語的斯匡托。斯匡托除了做一名翻譯之外,還把他們帶到捕魚的最佳地點,指導他們如何種植。秋天,作物豐收,並協助他們與當地印第安人簽訂條款。這批分離派清教徒,被威廉·布拉德福德自稱為“天路客”(Pilgrim)。

後來,越來越多的移民來到普利茅斯,15年間,當地人口就已超過2,000人。

1625年至1690年

與此同時,有些英國的清教徒也像分離派的信徒一樣,相信在大西洋的另一邊會找到自己的“應許之地”。 1630年,一群清教徒抵達普利茅斯以北的地方,在那建立馬薩諸塞海灣清教徒社區。 1640年,新英格蘭住了約2萬個英國移民。 1691年,馬薩諸塞灣清教徒社區跟普利茅斯的社區合併之後,清教徒人數眾多,也不再是什麼分離派了。事實上,住在新英格蘭的人大都是清教徒,對當時的宗教發揮很大的影響力,波士頓就成為了他們的宗教中心。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