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幼名利助,字俊輔,號春畝、滄浪閣主人,本姓林氏。日本近代政治家,首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明治維新元老,甲午中日戰爭策劃者,日本首任朝鮮統監府統監。

1909年10月26日,在哈爾濱火車站被安重根刺殺。

1885年12月根據他的建議廢除太政官制,實行內閣制,出任首屆內閣總理大臣兼宮內大臣,並開始起草憲法的任務。被譽為「明治憲法之父」。

1894年,伊藤博文參與策劃了日本對朝鮮王朝的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戰後代表日本與清朝代表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等人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納入日本版圖。

1898年,清廷戊戌變法時前往北京訪問,面見光緒皇帝和康有為,提供改革方針。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大肆逮捕維新黨,博文遂參與救援被捕的黃遵憲,並協助康有為和梁啓超逃往日本。

1900年,領導日本加入八國聯軍之役。創立立憲政友會,自任總裁,開日本兩黨政治的先河。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日本海海戰(對馬海峽海戰)獲勝後,伊藤博文被任命為第一任韓國統監,並於1907年迫使大韓帝國簽訂第三次日韓協約,將大韓帝國變為日本的保護國。但是伊藤博文本人反對立刻合併大韓帝國,這與許多參與日本對韓政策參與者的想法並不同。

1909年,日本政府利用日俄戰爭中獲勝的有利形勢,派伊藤博文到哈爾濱與俄國財政大臣科科夫佐夫商談有關朝鮮半島,以及劃分日俄在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等事宜。

1909年10月26日上午9時整,伊藤博文乘坐的專列抵達哈爾濱火車站,科科夫佐夫上車迎接。約20分鐘後,伊藤博文在科科夫佐夫陪同下,開始檢閱歡迎隊伍。 9時30分,朝鮮愛國主義者安重根站在俄國儀仗隊後面,當伊藤博文走到俄國儀仗隊前,距安重根10步左右時,安重根穿過俄國軍人空隙,衝過儀仗隊,相距伊藤博文五步之遙,拔出手槍對準伊藤博文連發三槍。三發子彈命中伊藤博文的胸部、腹部,伊藤博文撲倒在地。隨行醫生迅速把伊藤博文抬到車上搶救,但20分鐘後伊藤博文還是傷勢過重而逝世,享壽六十八歲

更多信息: zh.m.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