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羅,是中國對現東南亞國家泰國的古稱,泰語為สยาม(Sayam),英語為Siam。主體民族為泰人,信奉上座部佛教,自公元13世紀開國,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阿瑜陀耶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四個時代。 1939年6月24日改國號為“泰國”,1945年復名“暹羅”,1949年再度改名為“泰國”,沿用至今。

暹羅是中國人對古代泰國的稱呼。宋元時代,中國人知道泰國的土地上有“暹國”和“羅斛國”兩個國家,1296年,周達觀作為中國元朝使團的一員前往真臘(柬埔寨),寫了《真臘風土記》一書,書中把真臘西邊的鄰邦素可泰王國稱為“暹羅”,稱那裡的人為“暹人”。這是中國史籍中首次用“暹羅”來稱呼泰國地區的國家。元末明初,南方的“羅斛國”(即阿瑜陀耶(大城)王國)征服了“暹國”(素可泰王國),由於兩國已合併,中國遂以“暹羅斛”來稱之。 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阿瑜陀耶國王為“暹羅國王”,於是“暹羅”這一名稱正式固定下來,稱為中文語境下對泰國的稱呼(漢字文化圈其他諸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也採用“暹羅”之稱)。

而當時泰人的自稱並非是“暹羅”,他們自稱本族為“泰”。在《泰語大辭典》中,“泰”(ไทย)有“自由人、不為奴、人、族稱”四種含義。有人認為“泰”取自“自由”之意,即該族群擺脫了高棉人的控制獲得自由,故自稱為“泰”即“自由民”。也有人認為“泰”的本意就是“人”。對於泰人的來源,向來眾說紛紜,有一派學者(泰國及西方為主)認為泰人是從今中國腹地南遷的(更有甚者認為南詔國為泰人建立,雲南為泰人故土,後來受蒙古壓迫才南遷的,受泛泰主義思潮的影響此說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被泰國官方接受並寫入教科書);還有一派學者(中國居多)認為泰人“自古以來”就居於中南半島,不存在南遷之說。

更多信息: 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