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957年的電影《桂河大橋》冒犯了日本人?
1957年的電影《桂河大橋》表現的是英國戰俘為日軍修建鐵路橋的故事,曾經是戰俘電影中的經典,英軍俘虜列隊把交響樂“波基上校進行曲”當成口哨歌來吹的畫面更是讓人印象深刻,以至於很多年以後,“波基上校進行曲”都被叫作“桂河橋進行曲”,但是真相卻是,我們都被英國人忽悠了。
首先,桂河大橋的修建,英軍戰俘的確出了力,但是要是按照電影中的敘述,英軍戰俘從設計到施工,一手包攬,日軍只是在邊上拿著槍當監工,那就是一派胡言。桂河大橋是日軍修建的泰緬鐵路中的一部分。這條鐵路是為了讓緬北日軍能夠及時調動兵員和物資的生命線,計劃全長400公里左右,日軍緬北第五鐵道聯隊承擔了泰緬邊境最為困難的一段工作,其中就包括桂河大橋。
據二戰乙級戰犯阿部寬(當時任鐵道聯隊少尉)回憶,他的聯隊1942年8月15日從日本本土出發,到達緬甸後,馬不停蹄地開始勘測,繪製設計圖,手中唯一跟英國有關的東西,只有一張很久以前英國繪製的地圖,從1942年開始,所有鐵路鋪設工作都是由日本人和緬甸勞工一起完成。施工進入到1943年9月,阿部寬所在的部隊才第一次開始使用戰俘。然而,這些戰俘並不像電影中所演的那樣,由鐵道聯隊負責管理,而是因為人手不足,從戰俘營中藉來的。他們缺乏營養,體質虛弱,除了把開采出來的路基石砸成適合的大小,還有挖土以外,再就沒有別的工作了,桂河大橋的主體建築工作全部由日軍鐵道聯隊的士兵和緬甸勞工共同完成,英國軍官唯一做的事,就是拿著手杖在橋下面朝日本人揮動手杖致意,站在離地二三十米的橋樑架子上的日本人被氣得朝下面大叫,“滾遠點,你擋到路了!”
其次,英軍從來沒有能夠在戰爭中把桂河大橋摧毀過。 1943年11月,泰緬鐵路一建成,就成了盟軍必須要摧毀的軍事目標,從而受到了重點照顧,英國奧德溫蓋特率領的空降部隊就曾經執行過這樣一次任務,只不過目標並不是桂河大橋,而且,他們也沒有碰上日軍的正規精銳部隊,而是碰到了負責維護泰緬鐵路的第五鐵道聯隊。倒霉蛋阿部寬正好也在,他的部隊跟英國空降部隊來了次遭遇戰。據他回憶,當時天上有英國飛機,地上的英國空降兵即有迫擊砲,還有重機槍,連火焰噴射器都有,而他的鐵道聯隊部下嚴格說起來連士兵都不算,因為他們除了會開槍,沒怎麼受過戰術訓練,而且他們不是所有人都有槍,戰鬥結束時,阿部寬的部隊死了足有三十人,他本人身上取出了22塊彈片,直到日軍大撤退時,還有彈片沒能取出來。然而,桂河大橋依然完好無損。因為它正位於一處山谷之間,兩邊都是高山,以當時的轟炸技術,轟炸機無法準確命中目標,只能炸到附近,沒有一顆炸彈落到橋上,附近又有日本主力部隊駐地,英軍數次的破壞活動都無功而返。
不過,現實總是有很多面的。從1942年開始,緬甸和馬來西亞共25萬勞工、6.1萬人左右的盟軍戰俘(約一半是英國人,剩下的是澳大利亞人和美國人,還有荷蘭人)參與修建泰緬鐵路,當1943年11月竣工時,至少五分之一的戰俘死於這次施工當中,8萬左右當地人死亡,乙級戰犯阿部寬被起訴的罪名之一,是虐待戰俘導致大量戰俘死亡。
更多信息:
baijiahao.baidu.com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