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面語及寫法

在所有華人地區,書面語均稱為「番茄」,異體字寫法才為「蕃茄」,不過草字頭的「蕃茄」在除了中國大陸以外的華人地區中都非常常見,其出現頻率甚至遠超正統寫法的「番茄」;在中國大陸則全國統一成「番茄」,在中國北方的漢族聚集地則多稱之為西紅柿。

蕃茄的「番」這個字源自其外來之義,但亦作草字頭的「蕃」(在「蕃」字條下云:來自外國或外族的。通「番」。換言之「蕃茄」就是「外來的茄」,「西紅柿」則是「西」方來的「紅」色「柿」子,但蕃茄並非柿樹科柿屬植物,是茄科茄屬植物。

漢語方言

在澳門,以前澳門人會將蕃茄稱作「大孖地」。在台灣,北部人、中部人將蕃茄稱作。少數北部人將蕃茄稱作「臭柿仔」。南部人將蕃茄稱作「柑仔蜜」。在中國福建泉州、廈門一帶,則將蕃茄稱作「柑仔得」。

英語詞源

蕃茄的英語單詞源自西班牙語,西班牙語詞源於納瓦特爾語詞。該詞最早出現於1595年。

墨西哥原生的酸漿果在納瓦特爾語語中叫作,意思是「肥胖的水」或「肥胖的東西」。當阿茲特克人開始種植這種大一些的紅色的安第斯山脈果實時,他們叫這些新的品種為。當西班牙人征服特諾奇提特蘭後,他們使用名字將其輸送到世界其它地方,所以許多語言使用與類似形式的詞彙來指代紅色的蕃茄,而不是綠色的該詞最早出現於1595年。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