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Nobel Peace Prize)殊榮的他,以《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的演講聞名全球,更奠定今日他在美國各族群爭取平等權利時的象徵地位。

當時的美國仍處在嚴格種族隔離政策下,尤其是有內戰前「傳統」的南部各州,更保有明文歧視的「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包含公車、學校等公共場合將黑人與白人隔離,因此讓非裔族群更顯得弱勢。受到提倡「非暴力」抗爭的前輩貝雅·拉斯丁(Bayard Rustin)提攜,金恩博士開始注意社會平權運動,1955年12月,因一名非裔女性羅莎·帕克斯(Rosa Parks)拒絕將讓座給白人而被捕入獄一事,金恩博士等人發起大規模抵制活動,最終逼使聯邦地區法院宣判該州的種族歧視與隔離法律違憲結束,讓金恩因此一炮而紅。

1963年8月28日,超過25萬名民眾聚集在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的國家廣場上,要求工作與自由等民權改革,包含以金恩博士為首的「南方基督教領袖聯合會」等團體,共同向聯邦政府施壓。金恩博士也在此發表舉世聞名的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朋友們,今天我要對你們說,儘管眼下困難重重,但我依然懷有一個夢。這個夢深深植根於美國夢之中。…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生活在一個不以皮膚的顏色,而是以品格的優劣作為評判標準的國家裡。」

更多信息: www.chinati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