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由中國人培育產生,古名為「菘」,至少從南北朝時起就是中國南方最常食用的蔬菜之一。唐代出現了白菘、紫菘和牛肚菘等不同的品種。宋代陸佃的《埤雅》中說:「菘性凌冬不凋,四時常見,有鬆之操,故其字會意,而本草以為耐霜雪也」。元朝時民間開始稱其為「白菜」。明朝中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菘性凌冬晚凋,四時常見,有鬆之操,故曰菘。今俗之白菜,其色清白。」《本草綱目》記載了一些白菜的藥用價值。

明代以前白菜主要在長江下游太湖地區栽培,明清時期不結球白菜(小白菜)在北方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與此同時在浙江地區培育成功結球白菜(大白菜)。十八世紀中葉(康幹盛世)在北方,大白菜取代了小白菜,且產量超過南方。華北、山東出產的大白菜開始沿京杭大運河銷往江浙以至華南。魯迅在《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說:「大概是物以希(稀)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繫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

小白菜不像大白菜那樣菜葉緊緊包裹在一起,而是由光滑深綠色的葉子形成一個像芥菜和芹菜一樣的一束。小白菜在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很常見。

北方小白菜為春季裡收割的大白菜品種,無油性。南方小白菜(或青菜)為北方人所稱的油菜。

英文中pakchoi(bok choy)因來自粵語「白菜」,所以指的是北方人所稱的油菜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