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哪位名人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表述了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理想追求和人生報復
春秋時期,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講究,他的原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糧食越精緻越好。肉類切得越細越好。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過米麵的數量,酒可以隨便喝但不能喝醉。
孔子的八字主張,是他就當時祭祀的一般原則而發的,因此只能放到他關於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飲食規矩的意見中去了解。孔子主張祭祀之食,一要“潔”,二要“美”(視祭祀者條件而定),祭祀之心要“誠”,有了潔和誠,才符合祭義的“敬”字。 “精”“細”二字,要放到孔子的時代的生產力水平和生活條件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 “精者,善米也”孔子主張的“精”是鑑於一般人常食粗礪的脫粟,主張祭祀應選用好於礪米的米。 “膾”是肉類切後生食的,為使生肉盡可能除腥味,就必須切的薄些,細些,味道才能更可口,也便於咀嚼和消化。
更多信息:
baike.baidu.com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