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哪個地區與卡納提克音樂(Carnatic Music)有關?
印度古典音樂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早期的婆羅門教吠陀經典,其中第三部Samaveda和比它更古老的Rigveda可以唱誦,是祭祀用的音樂。公元前200年出現了專述音樂理論的經典Natya Shastra,被認為是由神學家及音樂學家Bharata Muni所著。印度音樂隨著佛教東傳,傳播到絲綢之路上各地,影響所及遠至中國唐代的樂舞,東南亞的傳統音樂以至日本的雅樂。
由於印度北部在歷史上曾經多次受到外來民族的入侵,故此印度文化受到波斯、希臘、突厥和阿拉伯文化的影響,與印度原有的印度教文化融合,形成特有的北印度文化。印度音樂從十三世紀逐漸分為南北兩派,北印度古典音樂,又音譯為印度斯坦尼音樂,或興都斯坦尼音樂(Hindustani Classical Music);南印度古典音樂,又音譯為卡納提克音樂(Carnatic Classical Music)。
南印度古典音樂自十五世紀開始了新的發展,而形成獨立的體系,被認為源於卡納塔克邦,故稱為卡納提克音樂。和北印度音樂相同的是,南印度音樂同樣以旋律和它的即興變奏為主,但南印度音樂的樂曲通常較短,即興的部分有所節制,但亦有散序(ragam/alapana)、起拍(thaalam)、主題(pallavi)三個部分。
南印度的音樂更著重人聲,而即使是器樂曲亦以摸仿人聲為主。南印度古典音樂和民間音樂、節慶音樂有較多互相影響,亦影響到今天寶萊塢的電影音樂。每逢十二月,在清奈都有六個星期的音樂節。 Purandara Dasa被認為是南印度古典音樂之父,除此之外,Tyagaraja, Shyama Shastry 和 Muthuswami Dikshitar三位都是比較著名的南印度音樂家。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