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稱之為菠蘿,閩東語、閩南語、莆仙語稱之為王梨(諧音為「旺來」,古語中「黃」和「王」同音),也寫做鳳梨。客家語則稱之為黃梨,潮州話以番梨稱呼;另又俗稱番菠蘿蜜。

鳳梨酥在中國大陸、港澳、新馬依然稱為「鳳梨酥」而非「菠蘿酥」;菠蘿麵包在台灣也依然稱為「菠蘿麵包」,而不會稱為「鳳梨麵包」。

另外生物分類上鳳梨科、鳳梨屬不能稱為「菠蘿科」、「菠蘿屬」或「黃梨科」、「黃梨屬」。

在台灣為表區分,將台灣在地生產的品種稱為「鳳梨」。而將其他進口的菠蘿和「本島仔鳳梨」(旺來)才會被稱為菠蘿,那些品種較為原始,葉子刺多而且結眼深需要人工剔除。蘇格蘭人David Wright於1648年來到荷蘭東印度公司轄下大肚王國,寫下《福爾摩沙筆記》,即記載台灣有Ananasses。台灣日治時期為效法夏威夷生產鳳梨罐頭(1902年),引進開英種鳳梨(南洋種鳳梨)在中部地區種植,開英種包括突目仔統稱「土鳳梨」,農業試驗所開發臺農4號釋迦鳳梨後改良品種,為一般所稱「鳳梨」。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