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頻譜,簡稱光譜,是複色光通過色散系統(如光柵、棱鏡)進行分光後,依照光的波長(或頻率)的大小順次排列形成的圖案。光譜中的一部分可見光譜是電磁波譜中人眼可見的唯一部分,在這個波長范圍內的電磁輻射被稱作可見光。光譜並沒有包含人類大腦視覺所能區別的所有顏色,譬如褐色和粉紅色,其原因是粉紅色並不是由單色組成,而是由多種色彩組成的。複色光中有著各種波長(或頻率)的光,這些光在介質中有著不同的折射率。因此,當複色光通過具有一定幾何外形的介質(如三棱鏡)之後,波長不同的光線會因出射角的不同而發生色散現象,投映出連續的或不連續的彩色光帶。這個原理亦被應用於著名的太陽光的色散實驗。太陽光呈現白色,當它通過三棱鏡折射後,將形成由紅、橙、黃、綠、藍、靛、紫順次連續分佈的彩色光譜,覆蓋了大約在390到770納米的可見光區。歷史上,這一實驗由英國科學家艾薩克·牛頓爵士於1666年完成,使得人們第一次接觸到了光的客觀的和定量的特徵。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