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靈論(animism),也作物活論、萬物有靈論。泛靈論是發源並盛行於17世紀的哲學思想,後來其被廣泛擴充解釋為泛神論,逐漸演變為宗教信仰種類之一。泛靈論認為天下萬物皆有靈魂或自然精神,並在控制間影響其他自然現象。倡導此理論者,認為該自然現象與精神也深深影響人類社會行為,一棵樹和一塊石頭都跟人類一樣,具有同樣的價值與權利。

泛靈論又稱“萬物有生論(hylozoism)”。是一種主張一切物體都具有生命、感覺和思維能力的哲學學說。物活論在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者那裡表現為把一切都看作是有生命的,生命是物質的屬性,生命不能離開物質而單獨存在。在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那裡表現為生命活動、精神活動存在於一切物質之中。文藝復興時代,唯物主義者曾用物活論批判天主教神學的非物質的靈魂和靈魂不死的迷信觀點,起過進步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特勒肖和法國的羅比耐。物活論抹殺了有機物和無機物之間的區別、生命和非生命之間的差別、物質和意識的界限,認為任何物質形態都具有感覺和思維能力,因而是一種不科學的理論。現代科學證明,並不是任何物質形態都有感覺、生命,感覺只是高度發展的有機物質的特性,它是一定的物質形態所具有的,非物質標誌著生命誕生。列寧說:“明顯的感覺只和物質的高級形式(有機物質)有聯繫,而‘在物質大廈本身的基礎中’只能假定有一種和感覺相似的能力。”

19世紀晚期,英國考古學家泰勒爵士(Edward Burnett Tylor)將該哲學思想與宗教思想做勾稽,並認為泛靈論為世界許多宗教的發源驅動。此理論雖在發表時廣受支持,但是20世紀後,則被多位學者否定。

更多信息: 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