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戈爾丁在哪一年發表了《蠅王》?
《蠅王》是英國現代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故事發生於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核戰爭中,一群六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撤退途中因飛機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島上,起先尚能和睦相處,後來由於惡的本性的膨脹起來,便互相殘殺,發生悲劇性的結果。
作者將抽象的哲理命題具體化,讓讀者通過閱讀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激動人心的爭斗場面來加以體悟,人物、場景、故事、意像等都深具象徵意義。 《蠅王》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說,借小孩的天真來探討人性的惡這一嚴肅主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威廉·戈爾丁在一所學校教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於1940年參加了英國皇家海軍。二戰後,他又回到了學校,一邊教書,一邊寫作。雖然書稿多次被拒,但在遭到出版社第20次拒絕後,1954年戈爾丁的處女作《蠅王》終於面世了,並在英國文壇引起巨大轟動。
戈爾丁創作《蠅王》主要基於下列兩個方面的因素:
1、軍旅生活的親身經歷使戈爾丁對人類的本性產生了疑慮。戈爾丁在自己不太長的生命里程中,爆發了使約九百萬人喪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親自參加了使約四千萬人死於非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中,他親歷了戰爭的殘酷和血腥,目睹了法西斯暴徒殺害幾百萬猶太人的暴行,看到了原子彈殺人的可怕一幕。所有這一切都使戈爾丁感到迷惘和迷惑不解。同時,他也開始思考和探索引起戰爭的原因和人類產生這類悲劇的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親身經歷,使他逐漸對人類的本性產生了動搖和疑惑。在戈爾丁看來,現代人不能認識自己的本性是危險的,因為不能認識就不能有意識地控製本性中的獸性。而作家的任務就是幫助人們,使人們了解和正視自己的本性。
2、十年的教書生涯使戈爾丁更加了解青少年的本性。戈爾丁二戰前後近十年的教書生涯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了解青少年學生。經過多年的觀察和研究,他發現如果不是教師的教育和及時制止,如果沒有規章制度的約束,許多孩子就會打架鬥毆,就會做出野蠻的舉動。由此可以看出,人性中的惡會在這些未成人的孩子們身上自然地流露出來。從更現實、更具體的角度來說,與他所觀察到的青少年的情況不符。於是,他便萌發了寫一部暴露人類本性的小說。
更多信息:
baike.baidu.com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