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哪一年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當時的列強殖民地互相牽扯下,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這場戰爭被直接稱為世界大戰。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奧匈帝國 、鄂圖曼帝國及保加利亞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意大利、美國、塞爾維亞、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
1917年11月東方戰線因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並退出戰爭而結束,德軍立即集中於西線,意圖在美軍到達歐洲之前,於1918年夏季打敗英法兩國,以扭轉局勢。 1918年3月-7月德軍接連於西線發動5次大規模的攻勢,頭兩次攻勢在損兵14萬後仍無所獲。而美軍則已到達歐洲,使協約國兵力大增。該年5月底,德軍發動第三次攻勢,這次成功突破法軍的防線進逼至距巴黎僅37公里之地,但並不能殲滅英法聯軍的主力,而己方則損失13萬人。在6月9日-6月13日這5天德軍發動第四次攻勢,企圖將德軍在亞眠和馬恩河的兩個突出點接連起來,以集中兵力攻擊巴黎,但並未能成功。 7月15日德軍死心不息,發動第五次攻勢,但在損失15個師後,一無所獲,己方軍力反而消耗殆盡,只得撤退至興登堡防線,從此只能作消極防禦。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