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貝克曼(Max Beckmann)的作品《黑夜》(The Night)描述了哪種衝突?
馬克斯·貝克曼(Max Beckmann)出生於德國的萊比錫,逝於紐約。 1899-1904年在魏瑪美術學院學習。 18歲時相繼到法國和意大利訪問,隨後在巴黎、柏林、弗羅倫薩等地學習美術。深受文藝復興大師和巴洛克藝術影響,爾後才對塞尚的藝術發生興趣。 20歲的貝克曼移居柏林,於1906年加入“柏林分離派”。第一次大戰中應徵入伍,作為一名醫護兵目睹死亡的慘景,形成他惡夢般的幻想意識。大戰結束前被聘為法蘭克福學院繪畫教授。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貝克曼被招募進德軍成了一名醫院勤雜工。然而,由於戰爭殘酷經歷的傷害,他患了神經衰弱症,於1915年退伍。直到1917年,他才又轉向嚴肅題材繪畫,創造出一大批重要作品,包括《戴紅圍巾的自畫像》(1917)。貝克曼作品在戰後早幾年呈現出邪惡的特點。比如,像在《黑夜》(The Night)中(1919),他描繪了狹小、令人感到幽閉、恐怖的空間及暴行和折磨的場景。這些作品明確指向戰後德國政治上分裂的殘酷和暴行。
馬克斯·貝克曼屬於德國表現主義新客觀派,他以憎惡的眼光看待當時的德國現實,對畸形的、不正常的社會現象抱有嘲諷和否定的態度。他把客觀現實的事物和主觀的想像結合起來,採用象徵性的具有個性特徵的表現形式。貝克曼筆下的人物也多半是畸形和病態的,那樣憤懣、淒悵而又茫然不知所措的面部表情,實在也是作者內心感情的流露。
更多信息:
baike.baidu.com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