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避效應(英語:Not In My Back Yard,NIMBY,意為“不要在我家後院”),是指具有負外部性效應的公共設施產生的效用為大眾所共享,而帶來的風險和成本卻由設施附近居民承受,造成社會生態的不和諧,提現空間利益分配結構的失衡,導致公眾心理上的隔閡,因此極易引發居民抵制,不但極大阻礙了公共設施的建設,而且影響社會穩定秩序的現象。鄰避效應的誕生的背景與公民意識的覺醒、新媒體資訊方式、鎮府政策制度轉向有關,根本原因是空間不均衡與利益分配結構之間導致的利益衝突。這個詞語於1980年代由當時擔任英國環境事務大臣的英國保守黨政客尼古拉斯·雷德利(Nicholas Ridley)所使用並廣為流傳。因該理論名稱各單詞的字首合起來為“NIMBY”,音近似中文的“鄰避”,也就是鄰居迴避之意,恰好符合該理論的意思而被稱之,又稱鄰避效應、鄰避綜合徵、鄰避情結、保家症候、寧避症候群、嫌惡設施等。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