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萊塢,即“Nollywood”的音譯,該詞發源於尼日利亞(Nigeria),因此以其首字母冠名為“Nollywood”。類似於美國的好萊塢和印度的寶萊塢。尼日利亞因年產數千部影視作品被視為非洲的好萊塢,故而被稱為“諾萊塢(Nollywood)”。

“諾萊塢”的叫法由《華盛頓郵報》的一名記者最先提出,也是繼印度“寶萊塢”之後又一個從美國“好萊塢”派生出的名字。

“諾萊塢”並非“好萊塢”的簡單翻版。這種生產模式是將所有生產的電影和電視劇直接拍成DVD格式,拷貝後,最終出現在各大主要城市的市場中。尼日利亞目前每年出品1500部~2000部影視作品,涵蓋了社會各個階層,講述了男女老少、窮人、富人一級不同信仰的人群的故事,擁有非常廣泛的收視人群。

如果單從拍攝的影片數量上看,尼日利亞的“諾萊塢”已經是僅次於好萊塢和寶萊塢的世界第三大電影王國。它拍攝的電影雖然多數是投資廉價、內容烏七八糟的低劣影片,卻讓成千上萬的影迷愛之不捨。 “諾萊塢”的電影起步較晚,多數電影評論家認為,尼日利亞1992年的一部電影《奴役下的生活》對該國電影業產生了重大影響。該片講述了一個男子著迷於魔教,竟然要犧牲自己的妻子來換取財富的故事。自此以後,這種巫魔風格的電影奠定了“諾萊塢”的發展方向。

相較於好萊塢電影,非洲人更喜歡尼日利亞人拍的電影。西方電影中的非洲總是被打上“貧窮”、“飢荒”、“艾滋病”的烙印。而尼日利亞人鍾情於讓黑人變得“陽光”的電影,電影題材涵蓋社會各個層面,圍繞著男女愛情、窮人發財和貪污腐敗等展開。而諾萊塢為滿足“多部族、多文化、多語言”的非洲特色,也深挖各部族的傳統傳說和名人軼事。

更多信息: 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