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線”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哪兩個國家之間建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比利時和荷蘭邊境線上就有這樣一條“死亡之線(Wire of Death)”——高壓電圍欄。這也是戰爭與和平之間的界限。
從克諾克的比利時海岸線一直延伸到德國亞琛市郊的這條死亡線,在比利時的土地上沿著邊界線建造。總距離接近450公里。建成後,比利時大片土地成為死亡之地。這裡可不是無人區,實際上它是從比利時領土上切斷的,這塊土地上的居民被一側的電網和另一側荷蘭邊界線上的帶刺鐵絲網圍住。
施工於1915年4-5月開始。 1915年6-7月部分完工。其他部分在1915年8月或之後的1916年中建完。 1915年7月初,第一批崗亭建成。電網於1915年7月24日開始通電。
這道死亡之線是由德軍控制。德國軍事工程師負責設計,而比利時勞工則負責建設。電網設置的初衷是德國軍隊無法完全封鎖邊界線。戰爭開始後,德國人就試圖通過在主要道路上設置障礙並讓士兵巡邏來關閉與荷蘭的邊界。不間斷的死亡之線將可以完全關閉邊界線。死亡之線將大大減少部署士兵的數量。另外一點是採用中立政策的荷蘭,他們關閉邊界以維持自己的中立地位。德國的死亡之線也間接幫助了荷蘭人。
官方記錄的傷亡人數從幾十到五千或更多不等。但這些數字都令人懷疑。德國官方則幾乎沒有關於邊境巡邏的報告。後來官方統計,約一半的傷亡人員是比利時人,四分之一是德國人。其他人是荷蘭人(10%),逃脫戰俘營的俄羅斯戰俘(10%),法國人(4%)和一些其他國家人員。四分之三的傷亡人員死於觸電死亡,20%死於圍欄附近的槍擊。剩餘的5%實際的死亡原因尚不清楚。林堡地區有300人傷亡。安特衛普有200多人傷亡;170人死在東佛蘭德省;西佛蘭德省有30人。
更多信息:
dy.163.com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