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主要的血型?
血型是對血液分類的方法,通常是指紅細胞的分型,其依據是紅細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遺傳的抗原物質。抗原物質可以是蛋白質、醣類、糖蛋白或者醣脂。通常一些抗原來自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或密切連鎖的幾個基因的編碼產物,這些抗原就組成一個血型系統。在人類,目前已經發現並為國際輸血協會承認的血型系統有30種,其中又以ABO血型系統和Rh血型系統(恒河猴因子)最為重要。血型系統對輸血具有重要意義,以不相容的血型輸血可能導致溶血反應的發生,造成溶血性貧血、腎衰竭、休克以致死亡。新生兒溶血症也和血型密切相關。
人類最早認識的血型系統是ABO血型系統。 190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病理研究所的卡爾·蘭德施泰納發現,健康人的血清對不同人類個體的紅細胞有凝聚作用。如果把取自不同人的血清和紅細胞成對混合,可以分為A、B、C(後改稱O)三個組。後來,他的學生Decastello和Sturli又發現了第四組,即AB組。
數年後,蘭德施泰納等人又發現了其他獨立的血型系統,如MNS血型系統、Rh血型系統等。 1930年,蘭德施泰納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幾十年來,新的血型系統不斷被報導,由1935年成立的國際輸血協會專門負責認定與命名工作。得到承認的30種人類血型系統包括超過600種抗原,但其中大部分都非常罕見。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