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的哪個基本屬性在計算機芯片中有用?
矽(台灣、香港稱矽xī)是一種化學元素,它的化學符號是Si,舊稱矽。原子序數14,相對原子質量28.0855,有無定形矽和晶體矽兩種同素異形體,屬於元素週期表上第三週期,IVA族的類金屬元素。矽也是極為常見的一種元素,然而它極少以單質的形式在自然界出現,而是以復雜的矽酸鹽或二氧化矽的形式,廣泛存在於岩石、砂礫、塵土之中。矽在宇宙中的儲量排在第八位。在地殼中,它是第二豐富的元素,構成地殼總質量的26.4%,僅次於第一位的氧(49.4%)。
矽名稱的由來:英文silicon,來自拉丁文的silex,silicis,意思為燧石(火石)。民國初期,學者原將此元素譯為“矽”而令其讀為“xi(圭旁確可讀xi音)”(又,“矽”字本為“砉”字之異體,讀huo)。然而在當時的時空下,由於拼音方案尚未推廣普及,一般大眾多誤讀為gui。由於化學元素譯詞除中國原有命名者,多用音譯,化學學會注意到此問題,於是又創 “矽”字避免誤讀。台灣沿用“矽”字至今。中國大陸在1953年2月,中國科學院召開了一次全國性的化學物質命名擴大座談會,有學者以“矽”與另外的化學元素“錫”和“硒”同音易混淆為由,通過並公佈改回原名字“矽”並讀“gui”,但並未意識到其實“矽”字本亦應讀xi音。有趣的是,矽肺與矽鋼片等詞彙至今仍用矽字。在香港,兩用法皆有,但“矽”較通用。
更多信息:
baike.baidu.com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