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心內膜炎?
心內膜炎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襲心內膜而引起的一種炎症性疾病。瓣膜為最常受累部位,但感染可發生在室間隔缺損部位、腱索和心壁內膜。而動靜脈瘺、動脈瘺(如動脈導管未閉)或主動脈狹窄處的感染雖屬於動脈內膜炎,但臨床與病理均類似於感染性心內膜炎。腫瘤患者使用細胞毒性藥物和器官移植患者用免疫抑製劑。臨床經過與病原微生物有關,病原微生物包括各種細菌、真菌等。傳統分為急性和亞急性兩類,其臨床經過及病理變化均有所不同。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是由於被累心內膜常有潰瘍形成,故又稱為潰瘍性心內膜炎。此類心內膜炎起病急劇,多由毒力較強的化膿菌引起,其中大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化膿鏈球菌。通常病原菌先在機體某局部引起化膿性炎症(如化膿性骨髓炎、癰、產褥熱等),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如腫瘤、心臟手術、免疫抑制等)病原菌則侵入血流,引起敗血症並侵犯心內膜。此型心內膜炎多發生在本來正常的心內膜上,多單獨侵犯主動脈瓣,或侵犯二尖瓣。亞急性者主要發生於器質性心髒病,首先為心臟瓣膜病,其次為先天性血管病。
更多信息:
baike.baidu.com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