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是一個漢語詞彙,又稱淤渣,讀音為yū ní,指的是在靜水和緩慢的流水環境中沉積並含有機質的細粒土。南朝·梁武帝 《淨業賦》等書有相關記載。

在靜水或緩慢的流水環境中沉積,經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作用形成的,未固結的軟弱細粒或極細粒土。屬現代新近沉積物。淤泥按粒度組成可以是粉土質的或粘土質的,細砂質或極細砂質的極少。海濱淤泥的粘土礦物以伊利石和蒙脫石為主,淡水淤泥則是以伊利石和高嶺石為主。淤泥含有較多的(2~3%)和多的(10~12%)有機質,其含量隨深度而減少。

淤泥的主要特性是:天然含水率高於液限,孔隙比多大於1.0;幹密度小,只有0.8~0.9克/立方厘米;壓縮性特別高,壓力自9.8×10帕增加到19.6×10帕時,壓縮係數為a1-2>0.05,壓力自9.8×10帕增加到29.4×10帕時壓縮係數a1-3>0.1;強度極低,常處於流動狀態,視為軟弱地基。淤泥按孔隙比可再細分為淤泥(孔隙比大於 1.5)和淤泥質土(孔隙比為1~1.5)。

更多信息: 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