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俗稱月亮,又稱月,在中國古時又稱太陰、玄兔、嬋娟、望舒,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並且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衛星。月球的直徑略大於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約為地球的1/81,相對於所環繞的行星,它是體積和質量最大的衛星,也是太陽系內密度第二高的衛星,僅次於木衛一。

一般認為月亮形成於約45億年前,即地球出現後的不久。有關它的起源有幾種假說,但沒有一種能完全合理地作毫無破綻的解釋,最被普遍認可的是大碰撞說,它假設月球形成於地球與火星般大小的“忒伊亞”之間的一次巨大撞擊。

有數種機制都認為月球形成於45.27億± 0.10億年之前,即大約是太陽系誕生之後的3000萬至5000萬年。這些機制包括分裂說、捕獲說和地月同源說(孿生說)等。分裂說認為月球是由於離心力從地殼分裂出去,但要產生如此大的離心力,需要地球在誕生初始時有超高速的自轉。捕獲說則認為月球是在成型時被地球引力場捕獲的天體,但這種假說需要地球擁有一個有非常大的大氣層來消耗月球通過時的能量,減緩月球運動速度。同源說認為地球和月球形成於同一原生吸積盤,但這種假說無法解釋月球上金屬鐵的匱乏,也不能解釋地月系統的高角動量。

現今主流的地月系統形成理論是大碰撞說: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被稱為忒伊亞,神話故事中月球女神塞勒涅的母親)與原生地球碰撞,爆裂出的物質進入環繞地球的軌道,經由吸積形成月球。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