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馬丁島(英語:Saint Martin;荷蘭語:Sint Maarten;法語:Saint-Martin)是加勒比海的一個島嶼,在小安的列斯群島中向風群島的北端。其總面積為86平方公里,南部屬荷蘭,面積34平方公里,人口3.5萬(2006);北部為法國直轄海外領地(原屬法國海外省瓜德羅普,2007年2月22日昇格為共和國直轄領地),面積52平方公里,人口3.3萬,102(2004)。

聖馬丁島的居民多為黑人。地勢起伏,東、西部多山丘,一般海拔300-415米。年降水量1100毫米。島上風景優美。主要出產鹽、棉花、甘蔗和牲畜,釀酒業和漁業日益發展。旅遊業甚盛。重要城鎮有菲利浦斯堡(荷屬)和馬里戈特(法屬)。

哥倫佈在1493年的第二次橫渡大西洋時首次見到該島,並以當日11月11日的主保聖人都爾的聖瑪爾定命名該島,是為“Isla de San Martín”。雖然哥倫布宣稱此地為西班牙領地,但他從沒在此登陸,而西班牙也不急於在此建立殖民地。

相反法國和荷蘭則覬覦此島:法國欲要殖民百慕大至特立尼達之間的島嶼,而荷蘭則發現聖馬丁島可以作為巴西和新阿姆斯特丹(今日的紐約)兩塊殖民地航線的中途補給站。荷蘭人輕易在1631年設立定居點,並建立了阿姆斯特丹堡抵禦入侵者,荷屬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島上經營鹽礦。法國和英國人也紛紛在島上設立定居點,令西班牙人發覺聖馬丁很搶手。西班牙藉八十年戰爭在1633年一舉攻占全島,並將其他國家的殖民驅逐。

荷蘭人此後發動數次攻勢企圖奪回該島未遂,直至1648年八十年戰爭結束,西班牙承認荷蘭獨立,並因無法盈利且無需在加勒比海的海軍基地而放棄聖馬丁島,法荷兩國的殖民者分別自聖基茨和聖尤斯特歇斯島回到島上。雙方經過數輪衝突,發覺都無法將對方驅離該島,因此在1648年在島上的協和峰簽署和約,瓜分聖馬丁島,而法國更在該島對開海域部署海軍軍艦,以恐嚇荷蘭人給予他們更多土地。但和約簽署過後至1816年,法荷兩軍在島上依然衝突不斷,更曾修界16次,更因法荷兩國數次和英國交戰,而導致全島被英軍佔領。而現時的劃界在1816年成形。

更多信息: 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