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漂移學說是地球大陸相對於彼此的運動,因此似乎在海床上“漂流”。最初由亞伯拉罕·奧特柳斯在1596年提出,後來德國科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1912年加以闡述,中文中“大陸漂移說”、“大陸漂移假說”均指同一概念。這個大膽的學說一直被學界忽視,直至1960年代海洋擴張說出現,令大陸飄移說得以發展,後來更闡述為板塊構造理論。大陸漂移的想法已經被板塊構造理論納入,解釋大陸如何移動。

主要內容為遠古時代的地球只有一塊“泛古陸”或稱盤古大陸的龐大陸地,被稱為“泛大洋”的水域包圍,大約於2億年以前“泛大陸”開始破裂,到距今約二、三百萬年以前,漂移的大陸形成現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值得一提的是大陸漂移學說與板塊構造學說有些根本的不同,前者假設推動力是潮汐,後者假想推動力是由於地幔出現對流,拖動板塊。但在魏格納1929年第四版的《大陸和海洋的形成》中,他已經接受了地幔對流提供動力的思想。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