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質炎(Poliomyelitis)俗稱小兒麻痺症,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myelitis Virus, PV)引起的傳染病。脊髓灰質炎在任意年齡都可以發病,但主要的得病群體是3歲以下的兒童,所佔比例超過50%。

脊髓灰質炎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3700年醫書上就有此病的記載。 20世紀初期,在世界各地大多數呈零星發病狀態,很少見大範圍的流行。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國家常有此病流行。 20世紀50年代末出現疫苗以後,脊髓灰質炎才逐漸得到控制。 1955年,Jonas Salk研製成功注射用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IPV),標誌著人類戰勝脊髓灰質炎的開始。 1961年,Albert Sabin研製的口服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OPV)問世,給免疫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

脊髓灰質炎典型的臨床經過依次為潛伏期、前驅期、癱瘓前期、癱瘓期、恢復期和殘留麻痺六個階段。潛伏期一般為5-14天;前驅期有1-3天的低熱及咽痛、咳嗽、腹瀉等症狀;癱瘓前期病毒已侵犯神經系統,由於病損廣泛而輕微,患者表現不安、嗜睡、多汗、腦膜刺激症、肌肉疼痛、皮膚感覺過敏,維持時間較短;癱瘓期多發生在病程2-7天,發熱及肌肉疼痛達到高峰時突發急性弛緩性麻痺(AFP),熱退後癱瘓停止進展;恢復期1-2年,仍不恢復視為殘留麻痺。

脊髓灰質炎後綜合徵(Post-Polio Syndrome, PPS)是在脊髓灰質炎急性疾病(脊髓灰質炎)幾十年後仍舊影響脊髓灰質炎倖存者的一種新情況。疼痛、疲勞和虛弱是主要症狀。在某些病例中,還可能會發生脊髓灰質炎後肌萎縮,與進行性肌萎縮症相似。不過在大多數病例中,新出現的症狀並非是由於遠隔的脊髓灰質炎的重新復發,而是由於附加發生的第二種情況,例如糖尿病、椎間盤脫出或關節變性疾病。

更多信息: 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