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什麼有機化合物會導致螢火蟲亮起來?
螢光素(Luciferin,源於拉丁語:lucifer,意思是“光明帶來者”,詞根是:lux,“光明”的意思)是一個通用名稱,泛指所有在生物中發現,能產生生物光的化合物。螢光素一般透過由一種酶作催化的氧化過程,令化合物進入激發態的中間體,然後當衰變回到其基態時以可見光的形式放出能量。有關合物可能同時也是螢光素酶與發光蛋白的基質。
早在17世紀,愛爾蘭自然哲學家羅伯特·波義耳就已發現任何生物發光系統都需要空氣。
在18世紀初,瑞尼·瑞歐莫發現:把乾燥了和研磨的會發光微生物粉末加水,會令這些混合物再度發光。第一個有關“螢光素-螢光素酶系統”的實驗報告可以追溯到法國的拉斐爾·杜勃瓦。他於1885年發現在螢火蟲在光成像反應中使用時的一種物質。他從各種生物體中提取出可以產生生物光的物質。當中不會被熱破壞的,他叫做螢光素;另外一種不耐熱的,他叫做螢光素酶。
接下來的是20世紀初由牛頓·哈維進行的實驗。他發現“螢光素-螢光素酶系統”的特異性。所以一個物種的螢光素不能由另一個物種的螢光素酶來實現。
螢火蟲螢光素是一種在多個螢科物種的身體內發現的螢光素,是螢光素酶(EC編號1.13.12.7)的底物。熒光素酶使熒光素發出特徵性黃色亮光。和其它的熒光素一樣,螢火蟲熒光素需要氧氣來發光,ATP和鎂也被發現是熒光素發光必需的。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
廣告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