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哈里斯(D. Michael Harris)和傑克·格林(Jack Grimm)都未能成功找到泰坦尼克號,但是他們的探險隊成功對船隻沉沒地區的進行了極為詳盡的測繪。顯而易見的是,泰坦尼克號於求救信號中給出的位置並不准確,這成為探險的主要困難之一,因為其使得本來就不小的搜救區域進一步擴大。儘管羅伯·巴拉德於1977年的探險以失敗而告終,但他並未放棄希望,並設計了新的技術以及搜尋策略來解決問題。這項新技術是一個名為 Argo / Jason 的系統。它由一個拖在船隻後面名為 Argo 並搭載了聲納及攝像機的遙控深潛器,以及系在其上的名為 Jason 的機器人組成,該機器人可以在海底漫遊,近距離採集圖像及樣品。儘管該系統被設計作科學用途,但它在軍事應用上也起到重要作用,美國海軍同意贊助該系統的研發,條件是將其用於為海軍執行大量的,許多仍舊經典的程序。

海軍委託巴拉德和他的團隊每年執行持續一個月的探險,為期四年,來使 Argo / Jason 系統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並同意了巴拉德的計劃,在海軍的任務完成之後,可以使用它一段時間來搜索泰坦尼克號,該搜索也為測試 Argo / Jason 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機會。

1985年,第二次測繪天蠍號的遠征成行。在探險之末只餘下12天來搜尋泰坦尼克號。鑑於哈里斯與格林努力了40多天仍未能成功,巴拉德決定尋求更多幫助。他聯繫了先前曾與伍茲霍爾合作的法國國家海洋機構IFREMER。該機構恰好研製了出一種叫做SAR號高分辨率旁側掃描聲納,並同意派遣科考船“Le Suroît”號前往,以調查據信為泰坦尼克號所在的海床。其想法是由法國人使用聲納搜索目標,之後再由美國人使用Argo檢視目標,以期證實那裡是否真的是殘骸。自1985年6月5日至8月12日,法國探險隊花費了五週時間,像修剪草坪一樣,在150-平方英里(390-平方千米)的目標海域內來回航行,以檢視海底的碎片。然而,他們什麼都沒有發現,儘管他們第一次運行時就在距泰坦尼克號幾百碼的地方通過。

巴拉德意識到使用聲納尋找殘骸難以成功,便採用了新的策略,他借鑒調查天蠍號與長尾鯊號的經驗,改為搜索碎片地帶。他使用了Argo的攝像機而非聲納,因為聲納無法分辨人造碎片與天然物體,攝像機卻可以。但是以碎片地帶作為目標也將使得範圍遠遠增大,擴展至1英里(1.6 km)甚至更遠,而泰坦尼克號船體只有90英尺(27米)寬。這次搜索要求Argo在海床上方24小時來回拖動,科考船“Knorr”上的觀察人員輪班觀察攝像機的圖片,尋找任何殘骸的跡象。在一星期毫無結果的搜尋之後,1985年9月1日,星期日上午12時48分,一些碎片映在了Knorr的屏幕上。其中之一被辨認出是鍋爐,和1911年的圖片上完全相同。第二天,殘骸主體被發現。 Argo發回了泰坦尼克號自73年前沉沒之後的第一幅圖像。該發現登上了全世界的頭條。

更多信息: www.chezaiy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