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簡稱國聯,是《凡爾賽條約》簽訂後組成的國際組織。成立於1920年1月10日,解散於1946年4月。 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處於高峰時期,曾擁有58個成員國。

行政院是國際聯盟最重要的機關。最初由5個常任理事國和4個非常任理事國的代表組成。 1920年成立行政院時,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4國為常任理事國,美國因未批准條約,其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一直空缺。德國於1926年,蘇聯於1934年,先後成為常任理事國。而德、日於1933年,意大利於1937年,又先後退出了常任理事國的席位。蘇聯於1939年因入侵芬蘭而被開除。因此到1939年,常任理事國祇剩下英、法兩國。非常任理事國於1922年增加到6個,1926年增加到9個,1939年增加到11個。行政院的決議除盟約特別規定者外,均需一致通過。棄權票和爭端當事國的票都不計算在內。行政院的職權還有開除國聯會員國、分配委任統治地、在發生侵略時就採取集體軍事行動向各成員國提出建議、任命秘書長等權力。

其宗旨是減少武器數量、平息國際糾紛、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以及促進國際合作和國際貿易。其存在的26年中,國聯曾協助調解某些國際爭端和處理某些國際問題。不過國聯缺乏軍隊武力,所以要依賴大國援助,尤其是在製裁某些國家的時候。然而,國聯缺乏執行決議的強制力,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其國際制裁亦影響同樣施行製裁的國聯會員。

它的設計仍不盡完善,比如曾規定全面裁減軍備但卻未能付諸實現;採取制裁侵略者的行動之前,須先經理事會全體投票。美國沒有加入國際聯盟,更使國聯喪失了堅定穩和的支持力量,因此最終國聯不能阻止國際糾紛、法西斯的侵略行為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945年,二戰結束後,國際聯盟被聯合國所取代,聯合國成為當代最大的主權國家組織,國際聯盟檔案全部移交給聯合國。

更多信息: 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