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源自哪裡?
蘋果原產於歐洲和中亞及中國新疆地區。哈薩克的阿拉木圖與新疆阿力麻里有蘋果城的美譽。中國古代的林檎、柰、花紅等水果被認為是中國土生蘋果品種或與蘋果相似的水果。蘋果在中國的栽培記錄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漢武帝時,上林苑中曾栽培林檎和柰,當時多用於熏香衣裳等,亦有置於床頭當香熏或置於衣服,最初作為香囊,較少食用。但也有看法認為,林檎和柰是現在的沙果,曾被誤認為蘋果,真正意義上的蘋果是元朝時期從中亞地區傳入中國,當時只有在宮廷才可享用。
現代漢語所說的“蘋果”一詞源於梵語,為古印度佛經中所說的一種水果,最早被稱為“頻婆”,後被漢語借用,並有“平波”、“蘋(蘋)婆”等寫法。明朝萬曆年間的農書《群芳譜·果譜》中,有“蘋果”詞條,稱:“蘋果,出北地,燕趙者尤佳。接用林檎體。樹身聳直,葉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圓滑。生青,熟則半紅半白,或全紅,光潔可愛玩,香聞數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過熟又沙爛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許多中國農學史、果樹史專家認為這是漢語中最早使用“蘋果”一詞。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