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是坦桑尼亞的一座大型國家公園,位於塞倫蓋蒂地區,因每年都會出現超過150萬隻牛羚和約25萬隻斑馬的大規模遷徙而聞名。 1981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馬賽人多在開闊的平原放牧,他們早在歐洲探險家發現本區前約200年開始將本區稱為“無盡的平原”。 “Serengeti ”一詞的發音接近馬賽人對本區的稱呼。德國地理學家、探險家奧斯卡·鮑曼於1892年進入本區,他在恩戈羅恩戈羅窪地住宿期間殺死了三頭犀牛。斯圖爾特·愛德華·懷特是第一個到達本區的英國人,他於1913年到達塞倫蓋蒂北部,1920年代在此來到本區,並在塞羅勒那附近區域駐紮三個月。在此期間,他和他的同伴射殺了約50頭獅子。由於打獵使當地獅子的數量銳減,英國於1921年決定在部分區域設立一個面積3.2平方公里的獵物禁獵區,1929年禁獵區的面積擴展到整個塞倫蓋蒂地區。這些行動成為塞倫蓋蒂地區於1951年建立為國家公園的基礎。伯恩哈德·格日梅克和他的兒子邁克爾在1950年代進行的前期工作使該國家公園更加著名,他們參與拍攝了紀錄片《塞倫加蒂不該喪命》,並於1959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由於馬賽人的主要居住地成為國家公園的一部分,也為了保護當地的野生動物,馬賽人搬到了恩戈羅恩戈羅高地居住。這一行動至今仍有相當大的爭議,反對者認為此項行動是在殖民當局的脅迫和欺騙下進行的。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是坦桑尼亞的首座國家公園,它目前在坦桑尼亞的旅遊業中有示範和帶頭作用 。旅遊部門常常安排將塞倫蓋蒂地區與馬尼亞拉湖、塔蘭吉雷、阿魯沙國家公園和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打包的遊覽方式。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