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是一種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結核桿菌可能侵入到人體的各個器官,但以肺結核最常見。

結核病是伴隨人類歷史最長的疾病之一,也是單一致病菌引致死亡最多的疾病。 1904年在德國海德堡附近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公元前5000-10000年)人的頸椎骨化石,就發現有結核病變的存在。我國在公元前13~14世紀即有結核病的記載;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女屍,屍體解剖時也發現其曾患有肺結核。 18世紀,由於工業革命的興起,歐洲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居住擁擠,衛生環境差,再加上工作勞累,結核病開始在歐洲蔓延猖獗,發病人數大為增加。當時還沒有辦法治療結核病,醫生面對病人束手無策,大批病人死亡,英國倫敦的結核病死率達到900/10萬。

在19世紀的小說和戲劇中描寫肺結核病常常寫道:“面色蒼白、身體消瘦、一陣陣撕心裂肺的咳嗽……”由於結核病人大多面色蒼白,也為了和當時的另一個人類的殺手“黑色瘟疫”——黑死病區分開,人們把結核病稱為“白色瘟疫”。我國則把結核病稱為“癆病”,肺結核稱為“肺癆”。 “十癆九死”是我國當時廣為流傳用來形容肺結核病人悲慘結局的俗語。

更多信息: www.chealth.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