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是不完全變態昆蟲,包括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

以東亞飛蝗為例:

成蟲:雄成蟲體長35.5~41.5mm,雌成蟲39.5~51.2mm。體通常為綠色或黃褐色,常因環境因素影響有所變異。顏面垂直,觸角淡黃色。前胸背板中隆線發達,從側面看散居型略呈弧形,群居型微凹,兩側常有暗色縱條紋。前翅狹長,常超過後足脛節中部,有褐色、暗色斑紋,群居型較深。後翅無色透明。群居型後足腿節上側有時有2個不明顯的暗色條紋,散居型常消失或不明顯。後足脛節通常橘紅色,群居型稍淡,沿外緣通常具刺10~11個。

(1)頭部:

頭部—感覺和攝食中心:頭部的主要結構有觸角、眼和口器。

觸角:1對,絲狀、分節,是感覺器官,有觸覺和嗅覺作用。

眼:蝗蟲具有1對複眼和3只單眼。

複眼:位於頭部上部,左右兩側各1只,較大,是由很多小眼組成,是主要的視覺器官。

單眼:位於復眼和触角中間各1只,還有1只位於頭部前方中央偏上,與另兩隻單眼呈倒等腰三角形。單眼僅能感光。

口器:是蝗蟲的取食器官。蝗蟲的口器由5部分組成,包括上唇、下唇各1片,上顎、下顎各2片,舌1片。上顎十分堅硬,適於咀嚼,是切斷、嚼碎植物莖葉的主要結構。

(2)胸部:

胸部——運動中心:分為前胸、中胸和後胸

在蝗蟲的前、中、後胸各生有1對足,分別稱為前足、中足、後足。足是分節的,後足發達,適於跳躍,叫跳躍足。

在蝗蟲的中胸和後胸上各生有1對翅:前翅和後翅。前翅狹長、革質,覆蓋於後翅上,起保護作用;後翅寬大、膜質、柔軟,常折疊在前翅之下,飛行時展開,是適於飛翔的器官。

(3)腹部:

腹部:蝗蟲的腹部由11個體節構成。

①在蝗蟲腹部第一節的兩側,各有1個半月形的薄膜,這是蝗蟲的聽覺器官。

②在蝗蟲中胸、後胸和腹部第一節到第八節兩側相對應的位置上各有1個小孔,這小孔叫氣門,共有10對。氣門是氣體出入蝗蟲身體的門戶,氣體交換是通過氣管與組織細胞完成的。

卵塊及卵:卵塊黃褐色,長筒形,長45~61mm,中間略彎,上部略細,上部1/5部分為海綿狀膠質,不含卵粒,其下部藏卵粒,卵粒間有膠質黏附。每塊一般含卵50~80粒,最多可有200粒,呈斜排列,四行。卵粒呈圓錐形,稍彎曲,長6.5mm,寬1.6mm。

更多信息: 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