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當時的列強殖民地互相牽扯下,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這場戰爭被直接稱為世界大戰。由於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歐戰”。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及保加利亞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意大利、美國、塞爾維亞、比利時、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亞被塞爾維亞激進青年普林西普刺殺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羅斯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亞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奧斯曼土耳其對俄國的高加索戰線,奧斯曼土耳其對英國的美索不達米亞戰線、奧斯曼土耳其對英國、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戰線等等),其中以西線最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過1,600萬人喪生(約900萬士兵和700萬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約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