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甘地在1937年到1948年之間獲得過五次提名,但他始終沒有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多年以後,諾貝爾委員會對此公開表達過他們的遺憾。 1948年甘地去世那年,諾貝爾和平獎並未頒發,原因是沒有適合的、活著的候選人;在1989年當達賴喇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委員會主席說“這個獎的一部分是紀念聖雄甘地”、。甘地死後,他的事蹟,一直受到廣泛的評論。例如,以大英帝國為例,丘吉爾首相曾對甘地有下述評價:“瞧那倫敦大學法學院出身的,長於煽動的甘地律師,現在裝成東方人所習見的苦行僧模樣,半裸著身子,居然大步走進總督府,在那兒和我們的皇帝代表進行杯葛,而他還是繼續在煽動著所謂民事的反抗。”。與此相反,愛因斯坦這樣評論甘地:“後世的子孫也許很難相信,歷史上竟走過這樣一副血肉之軀。”他又說:“我認為甘地的觀點是我們這個時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們應該朝著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過暴力達到我們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認為邪惡的勢力結盟。”1999年《時代》雜誌將其評選為20世紀風雲人物第一名是愛因斯坦,第二位世紀風雲人物是羅斯福總統,印度的甘地列第三位,他是以個人之力抗拒專制、拯救民權和個人自由的象徵。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