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震盪(Concussion)是一種常見而較輕微的腦部創傷病症,指病人因為意外或頭部被猛烈撞擊使腦部受震而引發的綜合症。其特點為短暫的失憶,清醒後常有頭疼、噁心、嘔吐等症狀,但無任何神經系統缺損。

臨床表現為短暫性昏迷、逆行性遺忘以及頭痛、噁心和嘔吐等症狀,神經系統檢查無陽性體徵發現。它是最輕的一種腦損傷,經治療後大多可以治愈。其可以單獨發生,也可以與其他顱腦損傷如顱內血腫合併存在,應注意及時做出鑑別診斷。

關於腦震蕩的發生機制,至今尚有爭議。一般認為引起的意識障礙主要是腦幹網狀結構受損的結果。這種損害與顱腦損傷時腦脊液的衝擊(腦室液經腦室系統驟然移動)、外力打擊瞬間產生的顱內壓力變化、腦血管功能紊亂、腦幹的機械性牽拉或扭曲等因素有一定關係。

傳統觀念認為,腦震盪僅是中樞神經系統暫時的功能障礙,並無可見的器質性損害。但近年來研究發現,受力部位的神經元線粒體、軸突腫脹,間質水腫;腦脊液中乙酰膽鹼和鉀離子濃度升高,影響軸突傳導或腦組織代謝的酶系統紊亂。臨床資料也證實,有半數腦震盪病人的腦幹聽覺誘發電位檢查提示有器質性損害。有學者提出,腦震盪有可能是一種最輕的瀰漫性軸索損傷。

更多信息: 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