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是指對抗原特異性應答的T細胞與B細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產生特異性免疫效應細胞及特異性抗體,從而不能執行正常免疫應答的現象。形成機制的原因有固有性免疫耐受和適應性免疫耐受。

這不同於免疫缺陷或使用免疫抑製劑後造成的抑制狀態,不會導致自身免疫病的發生稱為免疫耐受。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稱為耐受原。如自身組織抗原,引起天然免疫耐受;非自身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和異種組織抗原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是免疫原,也可以是耐受原。

早在20世紀中葉,科學家們就發現,在胚胎時期或新生兒,引入外源抗原,很容易誘導個體發生對該抗原的耐受,在正常情況下,胎兒與外部抗原刺激是隔離開的,它的淋巴系統只會遇到自身抗原,從而導致了自身免疫反應的消除。免疫系統在發育過程中學會了耐受,它的任務是通過T 細胞和B 細胞抗原受體基因的重排下產生隨機的結構多樣性,識別不期而遇的分子並作出反應,因而是一種獲得性現象,需要抗原誘導才能產生,即便是對自身抗原的耐受也是如此。這就使Burnet學說於1960年獲諾貝爾獎,並對70年代免疫學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更多信息: 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