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亞,哪些通常用於飲食?
筷子是一種起源於古中國的食具,古漢語稱箸、梜提。用於將食物夾起並送入口中。在東亞、東南亞地區(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被作為主要餐具,而受傳統中華文化影響的新疆、西藏及部分蒙古的少數民族也有廣泛使用,以及世界各地的東亞裔移民群體所遍布的國家中常見。
人類使用筷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以前,筷子是何人發明,何時誕生,歷代雖有很多傳說,但至今仍無得而知。中國人從古至今都視筷子為自然沿襲下來的家常用品,對其的由來和發展只有少量的記載。由考古學提供的證據而言,筷子的出現晚於匙羹,同樣原因,由於人們想做某種工具以方便取得燙熱的熟食,所以筷子的發明跟原始農業和陶器的運用和發展有著直接關係。許進雄《古事雜談》推論,中國可能從西漢初年才開始有以筷子吃飯的習慣。
《韓非子·喻志》中古筷稱櫡。從這個字從木從竹來看,可以證明中國最早的筷子多為木質筷和竹筷。櫡的簡寫為箸。因為古代最早的烹飪方法,肉類多用烤的方式,菜則多用煮的;筷子最早是從煮沸的湯羹中撈菜食用,所以古筷名箸實在非常貼切。筷子有竹製,亦有木頭、金屬、象牙與塑料等材質。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