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在寫第九交響曲時,正遭受著什麼折磨?
第九交響曲,是由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作曲,於1823年的年底完成,1824年5月7日,該曲首演於維也納凱倫特納托爾劇院。該曲一共四個樂章,一直以來,該組曲被認為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標題《合唱》。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經歷了人生風雨歷練之後,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開始創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為了保持創作激情和狀態,貝多芬先後搬了四次家。終於在埋頭一年半之後,在1823年的年底,這部凝聚著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響曲》完成了。
然而《第九交響曲》的首演充滿了坎坷。貝多芬的音樂風格在當時的維也納受到了羅西尼和意大利歌劇的強大衝擊,有些人甚至攻擊貝多芬的音樂已經過時。在演出前的排練過程中,又出現了很多問題。貝多芬的這部作品,確實是對樂團樂手的嚴峻考驗,有不少段落演奏起來頗具難度,需要樂手有紮實的功底和優秀的技巧。而且《第九交響曲》也是貝多芬最為引人入勝的一部交響曲作品,其中一些高難度的段落令當時參加首演排練的歌唱家的表現不夠完美,而使貝多芬惱怒。
幸好隨著時間的推移,排練逐漸有了起色,並且越來越好。終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凱倫特納托爾劇院,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首演音樂會隆重舉行!這次演出可謂盛況空前,久違的歡呼、久違的熱烈,重新回到貝多芬的周圍。當整部作品演奏完畢之後,出現了很多令人驚異的場面,或許這是我們這代人一生都難以看到的音樂會場景——觀眾們近乎瘋狂的鼓掌、歡呼,很多人留下了激動的淚水,人群不住的朝著舞台的方向擁去,人們被這恢宏的旋律所打動,已經顧不得禮儀。在那裡,即使皇族降臨,習慣上也只是鼓三次掌,但觀眾們掌聲不息,熱情似火,連續五次熱烈鼓掌。而作曲家本人雖然因為耳聾,已經聽不到任何歡呼聲和掌聲,卻依舊被這超乎尋常的熱情場面激動得暈厥過去,一度不省人事。
更多信息:
baike.baidu.com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