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巴丁(英語: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美國物理學家,因發明晶體管及其相關效應;超導的BCS理論分別在1956年、1972年2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1951年,巴丁的朋友佛萊德·錫思幫巴丁說服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提供巴丁一份年薪一萬元的工作。巴丁由於和肖克利不合,接受了聘用後,離開貝爾實驗室,進入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電機學院和物理學院擔任教授。巴丁建立了2個主要研究計劃,一個計劃在電機系,另一個在物理系。電機系的研究計劃是關於半導體實驗和理論,物理系的研究計劃是關於宏觀量子理論,特別是量子超導性和量子液體。他的第1個博士學生正是後來在1962年發明了LED的尼克·何倫亞克。

1950年代早期,巴丁就已經開始考慮超導電性的問題。他意識到電子與聲子的相互作用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1953年,約翰·施里弗來到伊利諾大學,在巴丁的指導下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並選擇超導問題作為博士論文題目。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楊振寧推薦下,剛從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不久的利昂·庫珀開始與巴丁和施里弗進行合作。 1957年,巴丁和庫珀、施里弗共同創立了BCS理論,對超導電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釋。他們三人後來也因此獲得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巴丁也成為第一位,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