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赫爾曼·麥爾維爾的《白鯨》中的敘述者?
《白鯨》(Moby Dick)是19世紀美國小說家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1891)於1851年發表的一篇海洋題材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亞哈船長為了追逐並殺死白鯨(實為白色抹香鯨)莫比·迪克,最終與白鯨同歸於盡的故事。
故事營造了一種讓人置身海上航行、隨時遭遇各種危險甚至是死亡的氛圍,是作者的代表作。 1956年06月27日發行的電影《白鯨記》,就是改編自這篇小說。
麥爾維爾在《白鯨》中的哥特式自然書寫表現了作者對美國19世紀人類社會自身道德文明的憂慮。從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出麥爾維爾所描述的惡劣的生態狀況根源於人類社會的貪婪,它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後天在與人的對立過程中形成的。小說中,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是瘋狂的。亞哈追尋鯨魚已經超越了人類正常利用自然的目的,他的“病態式的”瘋狂復仇心理是對自然界存在的終極挑戰,表現了麥爾維爾對人類自身道德文明的強烈質疑。載著各色人種水手的“裴廓德號”捕鯨船(船名是麥爾維爾取自一個已經滅亡的美國印第安部落的名字)象徵了這個世俗的社會。在超過以正常利用自然為目的的追尋中,亞哈死了,船上的人都死了,白鯨身受重傷不知死活,只有作為起到類似《聖經》中信使作用的“我”(以實瑪利)活了下來。文本中的“我”是內在敘述者,也是作者想像中的產生在現在或未來“期待視域”中的“隱性讀者”。這種如沃爾夫岡·伊瑟爾所稱的“隱性讀者”存在於一種更高視角層次,意味著只有明晰文本中自然與人類命運的人才能得到上帝拋下的“棺材救生圈”的“救贖”。麥爾維爾在《白鯨》中通過與《聖經》中先知同名的人物以利亞之口對“貪婪的”人類發出的預言式死亡警告,表達了作者對人類社會當時道德文明與未來自身存在的擔憂,表明了作家本人對人類社會“本體存在”意義的質詢。
更多信息:
baike.baidu.com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