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使用節拍器?
節拍器是一種能在各種速度中發出一種穩定的節拍的機械、電動或電子裝置,1696年巴黎人E.盧列創制第一架節拍器後,這種裝置的種類很多,最普遍使用的是1816年由奧地利人JN梅爾策爾發明的節拍器。梅爾策爾的節拍器外形呈金字塔形,內部為時鐘結構,有齒輪及發條,帶動一擺桿,擺桿每次擺動結束時發出尖銳的“滴噠”聲,這些滴噠聲的速度可根據刻在擺桿上的遊尺刻度上下移動擺錘,進行調整,其速度每分鐘40~210拍。
梅爾策爾·約翰·內波穆克(Maelzel Johann Nepomuk,1772—1838),是德國著名的機械師,制有百音琴(Panharmonicon即機械樂隊)、助聽器和節拍器等。節拍器(Metronome)早期的樣式在17世紀末就已經出現了,此後人們不斷嘗試改進。 1816年梅爾策爾基於荷蘭發明家溫克爾(D.N.Winkel)的設想,製作了第一台現代意義的節拍器,並取得了專利,還在巴黎開設了專門製造節拍器的工廠。為了專利權,比梅爾策爾早一年就設計了類似裝置的溫克爾與之對簿公堂。雖然溫克爾最後贏得訴訟,但梅爾策爾節拍器早已傳世使用。作曲家們習慣在樂譜上註明諸如 =M.M.60的字樣。其中M.M.就是Maelzel Metronome(梅爾策爾節拍器)的縮寫。據說,貝多芬是用梅爾策爾節拍器來標示作品速度的第一位作曲家。他還為梅爾策爾節拍器寫過一首卡農《嗒嗒嗒,親愛的梅爾策爾》,貝多芬《第八交響曲》慢板樂章開始的主題也是基於此曲演變而來。有幾位20世紀的作曲家乾脆將真正的節拍器音響寫進了總譜,例如匈牙利作曲家利蓋蒂(Ligeti)為100個節拍器而作的交響詩,還有英國作曲家戈登?克羅斯(Gordon Crosse)創作的管弦樂作品《遊戲場》(PlayGround)。
更多信息:
baike.baidu.com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