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格林里夫·惠蒂埃(John Greenleaf Whittier),詩人,生於馬薩諸塞州黑弗里爾鎮。自幼務農,曾在一專科學校肄業一年,但讀書甚多,深受英國文學尤其是蘇格蘭詩人彭斯的影響。

1831年出版的詩文集《新英格蘭的傳說》,描寫新英格蘭農村淳樸的生活和歷史傳說,便表現了這種影響。 1849年出版散文作品《瑪格利特·史密斯日記片段》,以清新的筆法描繪了早期新英格蘭的生活及人們的心理狀態。

從1833年起,惠蒂埃在廢奴主義者威廉·加里遜的影響下積極投入廢奴運動,編輯報紙,撰寫社論和小冊子,同時寫詩號召廢除蓄奴制。詩集《在廢奴問題進展過程中寫的詩》(1838)和《自由的聲音》(1846),揭露了奴隸主的暴行和黑奴悲慘的命運。他的詩歌有強烈的戰鬥性,反映了美國廢奴鬥爭中的重大事件,有如一部廢奴運動的編年史。

“在一切可悲的言語和筆墨中,最悲哀的是:它本來可能是!For of all sad words of tongue and pen, the saddest are these: It might have been!”出自惠蒂埃1856年的詩“ Maud Muller”。

更多信息: 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