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吻鯨科(學名:Ziphiidae),又稱喙鯨科,在鯨下目中是最不為人所知的一群動物。喙鯨(Beaked Whale)這個詞最早見於古挪威語“nebhval”,意為“有喙的鯨”,包含本科所有的成員,而其中瓶鼻鯨屬(Hyperoodon)與貝喙鯨屬(Berardius)這2屬的喙鯨有時又合稱為瓶鼻鯨(bottlenose whales)。喙鯨相當難以觀察,其中數種尚未發現活體,僅少數物種有較深入的研究資料。關於喙鯨的分類一直是暫時性與未定,常有新種發表或舊種的改正,現生種共計有6屬20餘種。

喙鯨的共同特徵最明顯的就是嘴喙,在比例上比擁有長嘴喙的海豚來得短,但較其他鯨類都來得長。所有喙鯨在喉嚨部位均有一對呈V字型的深溝,此溝槽有時又稱為“喉腹折”,但與鬚鯨科成員擁有的喉腹折在構造上大不相同,一般所說的喉腹折是指後者。喙鯨的胸鰭小,趾骨短而手臂部分(撓骨與尺骨)相對較長;部分種類擁有稱之為“胸鰭窩”(flipper pocket)的構造,在胸鰭內側體壁處有輕微的凹陷,使胸鰭可以往內縮,可能是為了減少阻力,但由於外觀上極不顯著,只有擱淺或死亡個體才能察覺其存在。尾鰭佔相當大的比例,中央通常沒有凹刻(少數種類有輕微的凹陷)。辨別各種喙鯨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牙齒的大小、形狀,與著生在下顎的位置。大部分種類僅保有1對牙齒,只有成年雄鯨的牙齒會發育到突出牙床,某些種類其成年雄鯨的牙齒在嘴巴閉上時會外露,至於雌鯨與未成年雄鯨是看不到牙齒的。成年雄鯨身上常有細長的傷痕,在全身呈十字形交叉分佈,由此判斷牙齒可能是用來打鬥的武器。

一般而言,喙鯨是深層的潛水者,很少接近海面,最主要的發現深度在至少300米深的地方。大多數種類似乎以海洋中層或深海的槍烏賊與魚類為食。

更多信息: zh.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