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病(Leprosy)又作痲瘋病、痳瘋病、癩病等;醫學領域稱為漢生病或韓森氏病(Hansen’s disease)。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漢生病或韓森氏病之稱由來,則係出於麻風桿菌的發現者——挪威學者格哈特·阿莫爾·漢森(Gerhard Armauer Hansen)之名。

麻風病的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廣,在中國則流行於廣東、廣西、四川、雲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區。建國後由於積極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發病率顯著下降。

第一例麻風病記載出現在西元前600年的印度宗教典籍中,描述了病人手指和腳趾喪失感覺的症狀。當時的病人往往受到殘酷對待,被遺棄在荒野中任其生滅,甚至被燒死。麻風病自古是絕症,一直到了1940年代,抗生素問世後,麻風病才可以治愈。然而,至今為止,在世上一些醫藥貧困的地區依然有麻風病在流傳。

更多信息: baike.baidu.com